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
行业信息权威发布会议培训会议室预约科技咨询政策法规科普讲堂食品安全
  • 首页
  • 中心介绍
  • 行业关注
  • 权威发布
  • 会议培训
  • 会议室预约
  • 期刊出版
  • 科普讲堂
  • 加入我们
行业关注

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

电话 : 010-53218338

传真 : 010-53218336

E-MAIL : ffeo@vip.sina.com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关注>正文

更多 »

汪懋华院士:安全农产食品既靠“产”又靠“管”

    发布时间:2018-07-04    阅读数:79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近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农业与食品科技高层次人才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指出,食品绿色生产、加工、安全保障及居民健康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农产食品绿色生产环境和产后供应链监管不到位,是制约当前食品品质安全和影响农民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农业与食品科技高层次人才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指出,食品绿色生产、加工、安全保障及居民健康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农产食品品质安全保障问题,首先是‘产’出来的,然后是‘管’出来的。”汪懋华说,“产”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处理、储藏、运输的全过程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管”则涉及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手段,包括过程信息高效获取技术、相关生物仪器与信息监测平台装备研发、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服务机制等。
       然而目前,我国谷物产后处理工艺与装备发展明显滞后,是推进谷物产品品质安全的重要问题。2017 年,我国机械烘干粮食11226 万吨,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2%。而国外粮食干燥机械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谷物干燥机械化;60~70年代谷物干燥实现了自动化;70~80年代谷物干燥向高效、优质、节能、降低成本和计算机控制方向发展。近几年来的谷物干燥过程计算机模拟、专用软件开发,对干燥机械的设计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起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全球谷物干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谷物干燥机械化产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研发实力。谷物干燥机械化率达到92%。
       广泛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积极推广发展水稻干燥设备。例如,台湾的干燥机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台湾是台风多发带和暴雨、大雨、连阴雨地区,政府机构对设备补贴达30%。在这种政策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台湾90%的农户都购买了干燥机。
       当前,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装备技术创新,面对的是农民收粮、储粮、清理、烘干等难题。2017年,原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并提出加快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它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作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三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
       上述政策要求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全国产粮大县全覆盖。汪懋华认为,支持一批谷物干燥装备创新企业开展谷物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将为我国建立起一套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可通过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按市场需求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有效保证粮食质量,从而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创造条件,促进粮食的“提质升级”,通过市场引导带动农民增收。
 
       汪懋华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不仅提供烘干、整理、除杂等服务,还能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需求的优质粮食品通道,架起农民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粮食品种。
       当前还需要提升农业与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但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仍旧不高,特别表现在能耗、污染、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抓住食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健康作为食品的核心基础,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对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汪院士强调,要加强几个创新平台的建设,包括传统食品现代化制造研发平台,现代食品绿色与健康加工研究平台,食品储藏、运输和现代物流研究平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平台,以及食品安全高效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平台等。
       其中,信息与装备科技融合发展是支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动物防疫和食品安全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开展病原微生物筛查是保障动物防疫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但目前缺乏快速灵敏检测的技术与装备。
       近十年来,汪懋华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有关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开发工作。包括在美国农业部与中国科技部联合支持下进行的基于半导体生物芯片传感器的禽流感疫病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仪器装备平台研究;在农业部“十二五”公益性行业项目支持下开展的基于微流体控制的较低成本快速检测PCR 仪研究开发;受美国沃尔玛公司委托,研发农产食品高致病性沙门氏菌污染快速检测仪器,等等。积极发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协同创新,涉及预防兽医学、生物传感芯片、生物信息前处理方法、生物信息快速检测仪器、产品检验、系统示范应用与服务模式等的研究开发。
       通过融合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感知芯片,研究开发生物芯片传感器技术与装备,将为动物防疫和农产食品安全提供疫病病毒与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
  •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发酵酒品质与安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技术产品服务部
  • >首页
  • >中心介绍
  • >行业关注
  • >权威发布
  • >会议培训
  • >会议预约
  • >期刊出版
  • >科普讲堂
  • >加入我们
  • 电子邮箱 : ffkj@cnif.cn ffkkj@sohu.com
  • 邮政编码 : 100015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6号楼
  • 版权所有©2010-2017 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